学院快讯
/News
更多>>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科学的重要论述
【作家文摘】习近平读史
作者: 来源:作家文摘 点击量: 发布日期:2020-07-22

追寻历史,呼唤传统,是当下社会文化回归的表现。而这背后强大的推动力在于,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重视历史,将历史思维贯穿于治国理政的每个层面。

习近平就是一位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的领导人,视国史、党史为继续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必修课。2015年8月,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山东济南举行,习近平专门写信祝贺。他说,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

反腐倡廉:引《长恨歌》讲述腐败危害

2013年4月,履新中国国家主席不久的习近平主持了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主题是借鉴我国历史上的优秀廉政文化,提高拒腐防变、抵御风险的能力。“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在那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特别提出要抓作风建设。其实此前多年,习近平早就重视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2007年2月,浙江省委书记任上的习近平在《之江新语》专栏文章《生活情趣非小事》中讲了两则典故。

一则是钱俶进宝犀带。据《宋人轶事汇编》记载,五代十国时期割据江浙地区的吴越国王钱俶,后为宋朝效力,被封兵马元帅。有一次,钱俶向宋太祖赵匡胤进献了一条非常贵重的腰带,被称为宝犀带。宋太祖接过腰带说,自己也有3条贵重的腰带,但和你这个不一样。看到钱俶一脸好奇,宋太祖笑着说:“汴河一条,惠民河一条,五丈河一条。”原来宋太祖将事关民生的3条河流比喻为自己的宝带,钱俶听到后大为惭愧,再也不敢做进献宝物以媚上的事情了。

另一则是《南村辍耕录》记载的缠足典故。南唐后主李煜的嫔妃窅(音同咬)娘美丽且擅长歌舞。李煜别出心裁地让窅娘用布帛缠住脚,把她的脚缠成小巧弯曲的新月形。窅娘套上白袜子,在六尺高的金质莲花上回旋起舞,李煜借以欣赏所谓的仙子“凌云之态”。看到国君如此,结果“人皆效之,以纤弓为妙,以不为者为耻也”。沉溺声乐享受、倦怠国政的李煜只当了14年国君,南唐都城便被宋军攻破,他自己也成了宋太祖的俘虏,最终在汴京抑郁而终。

风成于上,俗形于下。习近平在文章中写道:“这两则典故一正一反,说明了领导人在生活细节上体现出来的态度,绝不是小事。”

十八大后,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讲到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性,突出强调我们党艰苦朴素、与人民同甘共苦的优良传统。中央以出台八项规定为切入口和动员令,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务实态度,厉行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四风”,切实改进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几年下来,成效显著。

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民心。2013年1月22日,在十八届中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告诫全党:“中国历史上因为统治集团严重腐败导致人亡政息的例子比比皆是。”他引用唐朝诗人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讲述了唐玄宗懒政、官员贪污腐化导致唐朝衰落留给后人的警示。

唐朝诗人杜牧曾在《阿房宫赋》中以“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来劝谏唐朝当政者吸取秦亡的教训。习近平借用古人之事,意在警示当今的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国力迅速发展,一些领导干部贪污腐化、脱离群众,引起了人民的不满。

对此,习近平毫不手软地打“老虎”、拍“苍蝇”。上至周永康、徐才厚、郭伯雄、令计划等一批国级、副国级高官,下到处级、科级等基层干部,一旦违法违纪,绝不姑息。如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凝聚了党心民心,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心和信任。

治理国家:“宰相必起于州部”

把总结历史经验和进行现实思考结合起来,把汲取历史智慧和精心谋划未来统一起来,这是习近平从政多年来一直坚持的。深厚的积淀,让他能剥开历史的层层面纱,抓住古人治国的成功经验,为今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找出有益的借鉴。

“为官之义在于明法。”这是20多年前习近平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强调的。习近平提到的“义”是维护公正,伸张道义。在1992年出版的《摆脱贫困》一书中,习近平阐述道:“无明法不足以正纲纪,无纲纪就不能护公正,张道义。”他引用了北宋名臣包拯的名言:“法令既行,纪律自至,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

在法律法规日益健全的今天,官员能否秉公办事,是否执法严明,依然对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风气有很大的影响。正如习近平引用的韩非子名言:“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2014年3月,习近平在河南兰考的焦裕禄同志纪念馆会见5名兰考当地焦裕禄式的好干部时,第一个就见了兰考县纪委副书记、监察局长赵雪廷。他嘱咐赵雪廷:“你肩上的担子很重,要当现代的‘铁包公’!”

2014年10月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中央做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重大决策,深切回应了人民群众对于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法治价值的要求。这是党的中央全会上第一次专门讨论依法治国问题,本身就体现了习近平对法治问题的高度重视。

在《摆脱贫困》一书中,习近平在文章中提到了县官:“古时候,人们以‘七品芝麻官’来喻指县令的官微权轻,有贬损之意。其实,当好一县之长何尝容易。我曾担任过县委书记,每与同行谈起,大家总有一致的感慨:官不大而责任不小。”

2015年1月12日,习近平同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进行座谈,他讲道,古人早就总结出“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这一规律。那一次,他列举了王安石、海瑞等人从县官做起,终成一代名臣的例子。

有感于几千年历史中的国家治理经验,习近平非常重视对基层干部的培养和教育。为此,习近平专门引用了做过知县的郑板桥的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为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在习近平的众多讲话中,“人民”和“责任”是出现频率很高的两个词。领导干部如何树立在人民心中的威信?“跟着群众跳火坑”是习近平的形象比喻:“我们的方针再正确,如果不被群众理解,也难以贯彻执行。如果群众不听,你就先跟着群众走,群众跳火坑,你也跟着跳下去。群众觉悟了,从火坑里爬出来,最终还是要跟你走。群众跳,你不跳,干群关系就疏远了。你一起跳,感情上拉近了,工作就好做了。”

这个对工作方法的形象讲述,其实就是要求领导干部和群众打成一片、努力提高群众的信任感。2004年,在浙江省瑞安市基层干部座谈会上,习近平提到了《史记》中西门豹是如何讲究工作方法,在群众中树立威信的:西门豹是战国时期的魏国人,他治理邺时,以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方式,不站在百姓的对立面,百姓不敢欺骗他。一次要求广大干部创新方法改善干群关系,既要教育群众,更要服务群众。正所谓,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在2013年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详细地讲述了正考父的故事,借以告诫各级干部:当官要为民,切勿骄傲自大、脱离群众。“我看了这个故事之后,很有感触。我们的干部是党的干部,权力都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更应该在工作中敢作敢为、锐意进取,在做人上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习近平说。

外交:从崔致远、阿倍仲麻吕谈睦邻友好

“百金买屋,千金买邻,好邻居金不换。”2014年7月,习近平在韩国首尔大学演讲时如是说。执政4年多,有媒体总结出了习式外交的几大特点,其中之一便是重视周边、抓支点国家。中国与周边国家有着悠久的友好交往历史,其中不乏精彩的故事。在首尔大学的那次演讲中,入唐为官的新罗人崔致远和万历援朝战争中的明军将领陈璘都被习近平提起。

在与其他周边国家的交往中,习近平同样善用历史典故。2015年5月,中日友好交流大会在北京举行,习近平在会上发表了讲话,有日本与会者说:“听完习主席的讲话,我们很多人都哭了。”在中日关系复杂敏感,甚至还存在不少消极因素的情况下,习近平巧妙地用阿倍仲麻吕和李白的友情触动了人们的内心。

习近平用生动的历史故事回忆中国和周边国家友好交往的历史,以古喻今,告诉世人亚洲命运共同体源远流长。

2014年9月,在对塔吉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前夕,习近平在塔吉克斯坦《人民报》和“霍瓦尔”国家通讯社同时发表了题为《让中塔友好像雄鹰展翅》的署名文章。文中提到西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的故事。

同年,习近平访问德国,在柏林科尔伯基金会发表演讲时说:“历史上,郑和下西洋,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推行经贸和文化交流。郑和舰队这么强大,却没有进行过任何侵略,而是调节纠纷,打击海盗。中国奉行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给予邻邦巨大帮助,交了很多朋友。”

通过生动的历史典故,习近平唤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对丝绸之路的美好记忆,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在这篇精彩的演讲中,习近平旁征博引,提及诸多生动的历史典故。他从360多年前《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的平等和主权原则,讲到150多年前日内瓦公约确立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从“能否成立人道主义组织?能否制定人道主义公约”的“杜楠之问”讲到红十字会的应运而生……习近平说,理念引领行动,方向决定出路。面对各国关切的问题,习近平坦言“我们要从历史汲取智慧”。(摘自《环球人物》201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