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快讯
/News
更多>>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中国世界中世纪史专业委员会2023年学术年会暨吴于廑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在我校顺利举办
作者: 来源:十大赌博老品牌网站 点击量: 发布日期:2023-04-21

2023年4月15日—4月16日,作为武汉大学130周年校庆的系列学术活动之一,中国世界中世纪史专业委员会2023年学术年会暨吴于廑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与大会同时举办的还有世界中世纪史专业委员会第三届研究生论坛。本次大会和论坛均由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会世界中世纪史专业委员会主办,十大赌博老品牌网站、武汉大学世界历史研究所承办。18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7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以及10余所报刊杂志社和出版社的代表相聚珞珈山,研讨中世纪史领域的诸多学术问题,缅怀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奠基人吴于廑先生的学问人生。

大会开幕式于4月15日上午在武汉大学樱园楼顶老图书馆举行,由十大赌博老品牌网站院长刘安志教授主持。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黄泰岩同志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回顾了吴于廑先生为中国和武汉大学的世界史学科建设和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指出当今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积极姿态参与到经济全球化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之中,这为我国的世界史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全新的使命。时逢武汉大学建校130周年,历史学科创建110周年,举办此次学术盛会,对于推动中国和武汉大学世界史学科的发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胡德坤回忆了他在吴先生指导下学习、工作和成长的诸多往事。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陶军介绍了吴于廑先生的学术生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刘健研究员向会议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她回顾了吴于廑先生对中国世界古代史学科建设做出的巨大贡献,并指出,本次会议参会人员多、提交论文选题覆盖面广、办会水平高,充分展现出我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发展势头强劲、后备力量充足。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会会长、中国世界中世纪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天津师范大学刘景华教授致辞称,本次大会是学会自1979年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会议。他对武汉大学校、院各级领导和武大世界史学科为大会所作的精心筹备表示感谢,并表达了对研究中世纪史的青年学者和研究生的殷切寄望,指出在新的时代历史学者要有新的学术担当,要充分展示中世纪史学人的时代风貌和现实关怀,要为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和建设三大体系做出自己的贡献。

开幕式结束后的两场大会报告中,共有8位学者作了主旨发言。第一场由中国人民大学徐浩教授主持。复旦大学向荣教授从英国中世纪的农业结构出发,以财产关系为切入点,探讨了英国农业近代化道路的历史传统和特殊性。东北师范大学王晋新教授以存世的加洛林史料为据,重构了876年安德纳赫战役的全貌,并将其置于9世纪中后期加洛林的历史进程中,对战役的性质和时代作用作了深入的探析。中山大学龙秀清教授从政教之争的视阈重新审视了12世纪“贝克特纷争”带来的“福利奥难题”。他指出,贝克特与福里奥之争反映的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士在面对政教冲突时的观念差异,亦反映出英格兰教会在当时所处的弱势地位。北京大学李隆国副教授聚焦艾因哈德在《查理大帝传》中化失败或挫折为德行叙事的写作技巧,从加洛林王名之获得、查理曼帝名之获得以及加洛林家族三个案例出发,探讨加洛林王室的合法性策略及其政治背景。

武汉大学潘迎春教授主持第二场大会,主题是缅怀吴于廑先生的为人为学为师之道。武汉大学陈勇教授深切缅怀吴于廑先生,并缕析了吴于廑先生留下的诸多教益和遗产。中国社会科学院张顺洪教授回忆了吴于廑先生对其求学之路的影响,并就如何继承和发扬吴于廑先生的整体世界史观,发展新时代的“宏观史学”作了阐述。武汉大学李工真教授声情并茂地讲述了他与吴于廑先生的交往,以及吴先生对其人生发展方向的影响。聊城大学李增洪教授从历史研究的主题、历史学家的研究特点及其与时代的关系出发,探讨了吴于廑先生治世界史的特点,认为吴于廑先生所具有的现实关怀和全球视野下的问题意识及其研究实践和成果都是非常宝贵的史学财富。

4月15日下午,与会学者和研究生代表分为六个论坛进行研讨。讨论的主题涵盖吴于廑先生与整体史观,经济与社会,法律与治理,政治与军事,宗教与思想文化,文本、书写与记忆等多个领域,呈现出宏观思考和微观研究相并重,学术前沿与传统议题相辉映,国别区域研究与跨区域、跨国别研究相结合,历史学与多学科理论方法相交叉等特点。与会学者的发言和交流充分展现了中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在理论、方法、资料和研究领域、涵盖地域范围等方面的最新发展和蓬勃推进。

4月16日上午也举行了两场大会报告会,共8位学者作了主旨发言。第一场由东北师范大学王晋新教授主持。武汉大学校友、吴先生81级研究生薛惠宗探讨了封建制度的起因以及由自然资源禀赋所导致的中欧生产方式、经济结构的差异,使中欧封建社会呈现出先同后异的走向。中国人民大学徐浩教授在翻译《中世纪晚期的生活水平:约1200-1520年英国的社会变迁》一书的基础上,介绍了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克里斯托弗·戴尔写作这部著作的学术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学界评价。首都师范大学陈志坚教授以古文字学与古抄本学的方法检视阿尔弗雷德法典与伊尼法典的抄本、样式与文本,指出后者构成前者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两者在内容上具有互补性。上海师范大学康昊副教授将日本院政期王权再造“天竺”的做法置于东欧亚视阈下,探讨佛教思想成为中世王权神圣性、正统性建构核心内容的外在契机,并指出这是各政权在印度之后争夺佛教世界中心地位的体现。

大会发言第二场由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徐再荣研究员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吴愁讲师以IMC国际中世纪大会为例,分析了以“边界”、“网络与纠缠”、“危机”等主题为代表的国际中世纪研究前沿及其对中国中世纪研究的借鉴与启发。复旦大学易晋铭博士后以14世纪的约克为例,结合中央法庭档案和请愿书等文献资料,探讨了国王颁布的特许状在地方管辖权争端中的作用。接下来是中世纪史学术委员会遴选的两位研究生代表发言。清华大学博士生贾方舟考察了迪蒂耶《法兰西王室文献集成》一书对王权的论述和对教权观念的阐释,认为迪蒂耶在文本中表达出了一种建构“礼仪国家”的政治意愿。武汉大学博士生梁桂蓉探讨了1563年查理九世举行正义之床仪式的特定历史语境及其性质的转变,将其作为理解近代早期法国司法和王权关系演变的特殊路径。

大会闭幕式由复旦大学向荣教授与中山大学龙秀清教授主持。闭幕式上,六个小组的代表对本组研讨的情况进行了汇报。北京大学彭小瑜教授就本次会议主题及分组讨论的发言作学术总结,并指出在历史研究中充分发掘并书写微观的历史自觉,是破除历史宿命论、避免西方中心论的有效方法。向荣教授指出,现在中世纪史领域的青年学者和研究生都有着更好的语言和专业训练,在研究中应充分发挥语言优势、直击学术前沿,在国际上为中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发声;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将国际先进的学术成果融入中国的学术体系,加强现实关照,推动世界史研究迈上新台阶,为国家发展贡献历史智慧。闭幕式最后一项由下一届中世纪史年会承办方曲阜师范大学赵文亮教授发言,他热烈欢迎学界同仁们参加下一届年会。至此,为期两天的大会和论坛圆满落下帷幕。

(通讯员:叶宣延、何子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