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晚7点,武汉大学第十七届历史文化节之“名家论古史”主题讲座线上开讲,十大赌博老品牌网站陈锋教授为大家带来了题为《明清物质文化:“宫作砚”与文人砚》的主题讲座。讲座在腾讯会议和B站同步直播,人气爆棚,同步观看人数达近2300人次。讲座由学院党委副书记刘超老师主持。
院党委副书记刘超老师首先介绍了武汉大学历史学科在中国经济史研究领域的优秀学术传承,前辈学者李剑农、彭雨新先生编撰的《中国古代经济史》讲义为我国研究政治经济史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陈锋教授秉承了前辈学者实证研究与史料搜集相统一的学术风格,在中国财政史、中国经济史、明清史等领域成果颇丰,在学界享誉盛名。陈锋教授将学术研究与收藏兴趣相结合,为大家讲述了有关砚台的“故事”,很好诠释了学术研究的学术性与趣味性的完美融合。讲座还未开始,大家已是满满的期待。
陈锋教授主要从五个部分展开讲座。第一部分是砚的起源与发展阶段。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出现被称为砚的“石砚”,实际上是一种研磨器;真正的砚台应该与墨的出现相关,汉初出现了最初的墨——松烟墨;魏晋南北朝时期砚台较为普遍,石材多样,多高足;唐朝是砚台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宋代则是成熟阶段,注重“端方”与文雅之气,典型造型是抄手砚;明清时期,砚台实用性向观赏性转变,这也是陈锋教授在讲座中介绍的重点。
第二部分是砚史论著与砚谱。宋代砚史论著与砚谱大量出现,比如米芾的《砚史》;清代则出现了官方修撰的《西清砚谱》,带有图例,精致美观。陈锋教授还推荐了其它砚史、砚谱,比如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说砚》、高凤翰《砚史》、纪晓岚《阅微草堂砚谱》。
第三部分是砚的种类与所谓的“四大名砚”。宋代已有65种石材,种类繁多。红丝石砚色彩斑斓、丝纹婉转,敲起来有金石之声;洮河砚具有云彩一般的纹理,简洁大气;端石砚产自端州,久负盛名,沾水之后纹理有如穿云,奇妙异常……还有歙州砚、紫金石砚、徐公石砚、紫袍玉带石砚、松花石砚、澄泥砚这些古代名砚。而针对收藏界、鉴赏界、雕砚界盛行的“四大名砚”,陈锋教授认为这种说法有待商榷:即便是名砚,不同时期,不同人士的品评也存在差异。
第四部分则是“宫作砚”与文人砚。“宫作砚”指皇宫制作的砚台,清代多由造办处制造,主要以东北松花石为石材。“宫作砚”以帝王参与、宫中制作、赏赐臣僚外邦为手段,不仅在制作机制、制作工艺方面臻于完美,而且承载了皇室的艺术与治术。文人砚则体现了世俗化的特征,虽然比不上“宫作砚”精巧繁复,但是造型多样、富有生活气息,例如白菜、钱袋、葡萄、佛手、灵芝等。陈锋教授还展示了王星拱校长所用过的砚台,可谓意义深远。
第五部分是砚的收藏与鉴赏。陈锋教授讲述了自己与砚台失之交臂的故事,也分享了作为砚台收藏者的宝贵经验。砚台收藏的三个判断标准是:石品(原料)、雕刻、文化传承;砚台收藏须“四有”:有钱、有闲、有识、有缘;正品与赝品的五个标准主要看:气韵、包浆、历史背景、材质、技艺。
近两个小时的讲座,陈锋教授如数家珍,观众们直呼大饱眼福。讲座氛围十分热烈,校内外大学生、历史爱好者、网友等积极参与到互动环节,大家就老师的收藏、砚台铭文是否存在造假现象、没有铭文时该如何判断学术价值等踊跃提问,陈锋教授给予了一一回应。
“持我兴来趣,采菊行相寻”,兴趣爱好不仅是业余生活的娱乐消遣,也可以是我们学术研究路上的良师益友。陈锋教授这堂生动的讲座,讲述了他与砚台结缘的历程、与不同学者的切磋交流、还有如何做到爱好与学术之间的知识迁徙。相信观众们在惊叹砚台的精美之余,也激发了对学术与人生更深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