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仅以此文纪念永远的任放教授,愿他一路走好,往生极乐。
一、天不假年,世失英才
2019年9月18日清晨,秋风乍起,落叶飞鸿。十大赌博老品牌网站任放教授的遗体告别仪式在武昌殡仪馆天福厅举行。学院党委书记刘礼堂教授作程前介绍和主持,院长刘安志教授宣读任放教授个人生平,高度肯定他在明清市镇经济研究领域的卓越成就,深切缅怀他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的一生。哀乐低回,夹杂着些许抽泣,数不清的花圈和挽联寄托着无限哀思。前来告别的有他的亲友、同事,更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除了他本人带的研究生外,还有很多曾听过他课的学生惊闻噩耗,都连夜赶回武汉,含泪送任放教授最后一程。不少在场同事及学生一度哽咽,泣不成声。任放教授英年早逝,上有白发苍苍的父母,下有尚未成年的幼儿,此情此景,又怎能不让人心碎?这么多的同事和学生哀悼他,怀念他,也一定是真切感受到他的高尚品德和无私大爱,发自内心地爱戴他、尊重他。
任放教授身材伟岸,步伐轻盈,身体一直很好。在很多人看来,他的离去是很突然的。2019年6月才确诊病情,9月中旬就骤然离世。5月底正值高校学生毕业论文答辩繁忙之际,任放教授感觉身体不适但并未在意,直到答辩结束才到医院检查,结果已经是胆管癌晚期。住院期间,医生考虑了各种治疗方法,化疗、放疗、靶向治疗、人造胆管、换肝等,但都因为病情严重,不得一一放弃。但任老师和他的家人,依然在积极尝试各种治疗措施,他的同事和学生也一直鼓励他积极治疗,在各项事情上尽可能地施以援手。在病程的最后几天,围绕在他身边的大多数人似乎都在心里预演了最后的结局,只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这个结局来得那么快、那么突然。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任放教授始终平和坚强,毫不放弃。一开始检查出病情,他为免学生和同事担心,特意交代不要告诉自己的学生,也不要麻烦学院。直到后期需要转院至同济医院继续治疗,大家才获知任放教授的病情。闻讯后,校工会主席蒋锁奋、学院负责人立即赶往医院探望,并听取主治医师关于任放教授的病理报告,还参与治疗方案的设计。专门史的师生、学院的同事以及获知消息的师友等纷纷到医院探视。刚入院,任放教授的状态还不错,每天坚持到医院楼下散步锻炼身体。他性格豁达,对病情很乐观。在多次面对妻子、亲友和学生的担忧关心时,总是轻声安慰:“不要急,慢慢来。” 哪怕9月初身体每况愈下,他还经常询问学校的情况,希望能尽快返回工作岗位。学生自发组织同门轮流去医院探望,面对学生和妻子每日奔波于武大和同济的辛苦,任老师时有内疚,好几次对学生感叹:“我感觉我把你们拖累了”,但“和自己的学生聊天总是令人愉悦的”。在生病后,他有一次和2014级博士生刘峰聊天时说:“我是唯物主义者,又是搞历史的,最能理解人事代谢”,还说“个人不足惜,只是还有对父母、亲人和学生们的责任未尽。每次想到这里,都鼓励自己坚持下去,不要轻易放弃。”
可惜,天妒英才,到了9月6日,任放教授的情况急转直下,腹腔积水,进食困难。9月16日凌晨,在家人、同事和学生的陪伴中,他与世长辞,安详离去。
二、治学严谨,成就斐然
任放教授1964年7月1日出生于四川省南充县,1998年从湖北大学考进武汉大学历史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陈锋教授。2001年获武汉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随即在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师从近代史大家、华中师范大学荣誉资深教授章开沅。2003年荣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同年入选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高级访问学者。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先后兼任韩国成均馆大学史学科客座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等。
任放教授主要从事明清及近代社会经济史研究,成就斐然,著作等身,先后出版《明清长江中游市镇经济研究》(独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中国市镇的历史研究与方法》(独著,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中国经济通史》(合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中国文化史》(合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中国经济史纲要》(合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华中近代经济地理》(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日本对外侵略的文化渊源》(合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等。承担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两项。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等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任放教授治学,学风严谨,学术精湛,学养深厚。陈锋教授曾称赞他才华横溢,文笔很好。“他读博期间就在权威杂志上发表文章,博士没毕业就已经留校了,副教授就开始带博士。在学术上,任放对自己要求很高,与同行相比,他并不算高产。”我国著名经济史学家李伯重先生也对任放教授评价颇高,称他为“年轻一代社会经济史学者中的佼佼者”,并为他2003年出版的《明清长江中游市镇经济研究》一书慨然作序。
2010年,任放教授出版《中国市镇的历史研究与方法》一书,书中收集了他近十年的成果。在后记中,他写了这样一段话,“史学是职业,史学是生命,史学是信仰。”“勤力,静思,不盲从,涵养大气,追求本真”。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哪怕重病期间,他依然坚持看书和思考。在武大中南医院住院时,他在随身带去医院的一本书扉页上写道:“在复杂性方面,历史、人性、学术研究是一致的。复杂性并不等于深刻。后者需要不一样的眼光和格局,需要冥想和超越。”于病痛之时,对自己的学术研究仍能时时有这样的深刻思考,令人动容。
任放教授对学术的严谨也体现在他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上。2012级博士生黎俊明第一次和任老师见面,任老师就教导他要爱惜自己的羽毛,论文坚决不能抄袭剽窃。对于学生提交的论文,他总是细细修改、认真批注。刘峰回忆道,他入学之初发给任放老师一篇论文初稿,特别说明请老师不必过多在小处浪费精力,仅就文章的结构、观点等宏观方面给予指导意见即可。一周以后,任老师将文稿还给刘峰,这份文稿就像藤野先生给鲁迅先生修改的讲义一样,“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刘峰非常感动,一直保留着这份珍贵的文稿。
2011级博士研究生林源西也收到过任老师精心修改的文稿,大到论文结构的调整建议,小到错别字的修正,都用红笔一一批注。这篇论文最终得以顺利发表。2017级博士生仇慧君读硕士时也是师从任放老师,在她申请硕博连读时,任老师对于要提交的材料事无巨细,每一项都仔细过问并周密安排。就在发病的前一周,任老师还在深夜为仇慧君修改论文,于凌晨一点钟将修改好的论文发送到她的邮箱……从这些小小的片段里,我们既可以看到任老师甘于奉献的无私风格,也可以感受到他精益求精、学贵笃实的治学精神。这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推崇和发扬。
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任放教授在学术领域的成就是让人钦佩的,但更让人感动的是他对课堂的坚守热爱、对教书育人的孜孜不倦、对立德树人的身体力行。在武汉大学学习工作二十年,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直工作在本科和研究生教学第一线,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任放教授承担有本硕博《中国经济史专题》、《明清史专题》、《中国史研究前沿》等课程。根据武汉大学有关规定,本科生课程需要在学期末(6月底)出成绩,研究生课程需要在下学期开始的一个月内(9月底)出成绩。任老师入院后,依然心系课程、心念学生,按期为27位本科生批改试卷、登陆分数。9月初,他已经病入膏肓,进食困难。但他仍然拖着病体,为他的研究生课程《中国经济史专题》批改论文。每份论文他都细细看过,连标点符号以及注释中的错误都不放过。学生们看着老师充满鼓励的评语和“2019年9月2日”这个日期,想到任老师强忍病痛为他们批阅论文,体会到任老师对他们的殷切希望,都忍不住痛哭起来。在生命的最后十多天里,他依然关心学生的学业和前途,特意将他的研究生召集在一起,对他们的学术规划和学位论文写作进行指导。18级硕士段嘉欣提出想继续硕博连读,任老师欣然表示同意,仔细询问其有关博士研究计划、专家推荐书、课程成绩等事项是否准备妥当,并连夜帮她修改论文题目及架构。听着任放老师虚弱而坚定的声音,在场的学生都强忍眼泪,尽量表现得轻松自然。说起这一幕,2015级博士常屏亰失声痛哭,“任老师还操心我的资格论文有没有发够,当时他的身体状况已经不允许为我修改论文了,特地仔细嘱咐我把论文给同专业的老师审阅,让我一定要尽早毕业,好找工作。”
任放老师上课风格生动有趣,轻松自然,课堂内容涉猎尤广,旁征博引,谈笑风生,深受学生们喜欢。2006级经济史硕士生李少浦并不是任老师的研究生,但也对任老师的课程印象深刻:“任老师总是穿着淡绿色格子的棉质衬衫、蓝色牛仔裤,背靠着黑板坐着,目光微微上扬、非常投入、口若悬河,很是潇洒的样子,至今历历在目。”在他的课堂上,同学们都比较放松,任老师告诉学生,如果有不同的看法,可以和他商榷,集思广益。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他总是耐心的给予解答。课堂之外,他也非常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经常主动询问学生近况。学生只要有问题想向他请教,只要他在武汉,他都会在当天或者第二天,约学生在教研室或者他的办公室见面。刘峰回忆道,他刚刚入学时就给任老师写信,汇报自己是跨专业学生,学习压力比较大,不知道从何入手。任老师很快就给他回信,将《明清史专题》本科课程讲义发给他学习,传授他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并告诫他遇到问题及时向各位老师请教。此外任老师还特别提出希望他增加阅读量,专门为他开了一份经济史学阅读书单。恰好在那一个学期,任老师每周四中午接孩子放学后会就近在学校食堂吃饭,就邀请刘峰和他们父子二人共进午餐。借这个机会,刘峰向任老师报告一周以来的读书进度和学习、生活状况,这个午餐会持续了整整一个学期。刘峰感慨地说:“对我最为重要的是,它成为一种很特别的形式,常常使我忘掉自己孤身一人在异地求学,就像是和家人围坐一处吃饭、喝茶和聊天。”2018级博士生罗道福07年跟随任老师攻读硕士学位时也收到了任老师开的书单。他回忆说:“此后的每个星期,我都会定期带上我抄录的地方志及读书笔记向任老师请教,而每周与任老师的见面也成为了我心中永恒的美好记忆。”
任放教授性格温和,待人宽厚,爱妻护子,家庭和睦。专门史教研室的同事,和他交往、共事二十多年,从没见过他发火。他对待学生也是温和亲切,只有学生犯了比较严重的学术错误,才会严肃指正。在学生紧张或羞于表达时,他总是主动提起话题,还会讲一些学术界的趣闻趣事让学生放松,引导学生与他交流。任放教授有时候会带学生们乘坐地铁去汉口做一些口述史的项目,他总是利用自己的身高优势护住学生,照顾他们上车下车,保护他们不被人群冲散。常屏亰回忆:“任老师身高一米八以上,而我不足一米六,每当我们站立着聊天的时候,他为了照顾我的身高,让我能够听得更清楚,都会略弯着腰和我讲话,让我觉得很感动。”学生们不仅仅把他视作一位老师,而更将其视为自己一位亲近的长辈。2015级博士生贾勇曾向任老师汇报自己的结婚计划,任老师高兴地说这是好事,并语重心长地鼓励他,说这是人生中的大事,要妥善安排。还告诉他成家后要有担当,照顾好家庭,处理好各种关系。同时也要求他合理利用时间,用心钻研学术。有一次,贾勇向任老师倾诉自己学业、生活的烦恼,任老师不仅在电话中耐心开导、鼓励他,还特意发来微信宽慰:“随遇而安,自在自为”。这一句话一直被贾勇保存在自己的电脑桌面上。黎俊明的性格比较内向,任老师鼓励他和室友多多交往,教导他为人处世不能计较太多,胸怀要广些,一个人能够取得多大的学术成就和他的胸怀是否宽广密切相关,只有胸怀广,才能取得大的学术成就,胸怀太小,学术成就也不会太大。任老师兴趣广泛,文学、书法、音乐等都有涉猎。他经常教育学生说一定要培养一些自己的小兴趣、小爱好,每天两点一线图书馆、寝室是很难做好学问的。段嘉欣回忆道,任放老师有时候会和她闲聊音乐的话题,她惊喜地发现任老师和她一样,也喜欢迈克尔·杰克逊和马克西姆,当时就感觉自己跟老师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不少。2007级博士生张绪从硕士阶段就跟随任放老师,也是他的第一届博士生。从读书到参加工作,他一直和任老师保持着密切联系,交流的话题不仅是求学问道,也有随意的漫话家常。张绪会向任老师请教学术问题,也参与了任老师的科研项目,还经常和任老师讨论孩子的教育问题。任老师提醒张绪要区分严和爱的尺度,不仅要注重孩子的学识,还要有意识地锻炼他的品格。
细节铸就伟大,淡泊成就崇高。任老师用他严谨踏实、追求本真的治学精神,温和谦逊、与人为善的生活态度,无私奉献、淡泊豁达的高尚品德,身体力行地影响着学生。任老师曾对他的妻子说:“我的学生都像我。”对学生来说,这是任老师对他们最高的褒奖。 每一个受教于任放教授的人,都将把他的教导铭记于心。
如今,斯人已逝,空余追思。虽然任放教授已经远走,但他对学术研究的执著追求,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都将像一盏明灯,鼓励我们在科研和教书育人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2008年任放教授在韩国成均馆大学担任客座教授
任放教授出版的著作
2018年12月,任放(中)在学术会议间隙与学生合影。
任放教授日常给学生批阅论文
2019年6月9日,任放教授病中依然坚持读书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