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晚,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学系李永迪教授,在十大赌博老品牌网站为在场师生带来了题为《超越历史:文献之外的安阳考古》的学术讲座。
李永迪教授从“中国考古学是什么”说起。他指出中国特色的考古学多以年代学、类型学、区系类型和文化因素分析法为主要理论方法,并具有明显的历史倾向。而在西方学界,受到新考古学和后过程考古学发展的影响,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考古学研究的理论阐释架构日趋成熟,“假设验证”的程序使得所有的研究结论都有据可循。相对而言,中国考古学研究集中于解决器物、遗存的年代问题,而对社会结构、文化发展、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研究缺乏理论体系。在此,李永迪教授列举了三个考古学研究的个案,反思了传统文献对于考古学材料解释存在的问题,并展现出考古学理论研究的重要价值。
在传统商代考古学研究中,研究者惯常运用文化因素分析法对其政治势力划定边界。然而这种将商代的控制范围用静态的文化边界地图表示出来的方式,存在很大的缺陷。美国汉学家吉德玮(David Keightley)教授就曾提出,商代的统治区域并不像豆腐块一样紧密、规矩,而是像瑞士乳酪一样,四处有缺环。因此以往以陶器特征划定王朝的统治边界,这一研究思路可能存在较大问题。另一个引起反思的案例是,近年来殷墟孝民屯发现了与宝鸡地区西周青铜器形制、纹饰特征一致的陶范,说明安阳殷墟在西周初年可能还存在大规模青铜器的生产。然而根据传统文献的记载,殷墟在周公东征之后彻底毁弃。新的考古发现指示出一个手工业高度发展的古代城址,即使在政权灭亡之后,其手工业作坊也可能继续延用。不同于文献的记载,殷墟城市的废弃可能是一个较长的过程。
最后,李永迪教授介绍了自己对于殷墟手工业作坊的研究。他系统分析了殷墟手工业作坊的布局和其中遗物的出土情况,认为殷墟存在大量不同类型手工业集中在某几个区域的情况,这一现象可称之为“复式生产区模式”。例如在小屯宗庙区,既发现有生产骨笄、骨箭镞、骨杯等制骨作坊,同时更见有以铸造青铜容器为代表的铸铜作坊、制作石刀的石器作坊。归纳殷墟手工业作坊的特点可知:殷墟手工业生产不仅规模较大,不同材质手工业作坊聚集形成复式生产区;同时部分高规格产品制作集中在小屯宗庙区,表明王室可能对重要手工业产品的原料获得、生产组织、分配方式有着直接控制权。
李永迪教授最后总结到,“考古学者困守着数千年的石器骨头、仅能做个缺少资源的民族志学者或者历史学家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考古学透过物质遗存的分析,特别擅长延伸、挑战,并不时强有力地批判文献版本中所呈现的过去。不同于文字记录一般的作用,考古记录不会说谎,不会偏重于上层阶级的故事。是以历史考古学能对写就‘反既有叙事’提供重要的机会”。他同时强调,考古学学科重新定位,并不是要将其置于历史学的对立面,考古学应有其独立的研究和思考方式,不作为任何学科的附庸而被重视起来。
讲座结束后,李永迪教授与在场师生对考古学学科定位、考古学与历史学之间的关系、安阳殷墟手工业作坊的布局成因等问题展开了进一步的讨论。本次讲座是武汉大学与芝加哥大学中美盘龙城联合考古项目、武汉大学“新资料与先秦秦汉荆楚地区的空间整合”青年学者学术团队系列讲座之一。(宋宇)